說到伏羲畫卦這件事情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小編對于這件事情不是太了解,但是問題不大的啊,不了解就要多學學,最近很多人都說了,想知道這個伏羲畫卦的相關故事,不單純的只知道故事,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故事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這個專題就是為大家服務的,速度來收藏分享學習!
中文名 | 伏羲八卦 | 相關 | 伏羲臺畫卦臺 |
人 物 | 伏羲 | 發 展 | 從伏羲到《易》卦 |
古代傳說故事 | 屬 于 | 原始哲學 |
伏羲畫卦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相傳八卦是伏羲畫的。在人類的蒙昧時代,生活艱難困苦,就在這時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誕生了一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伏羲。他領導部族辛勤勞作,“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卻依舊食不果腹,饑寒交迫。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閑暇之余,時常盤坐卦臺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風雨無阻。
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后,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分明,閃閃發光。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
伏羲臺分三層,最上層為不等邊八角形,俗稱八卦臺,又稱伏羲畫卦臺。
伏羲畫卦臺,相傳中央是伏羲八卦亭,上懸伏羲先天八卦,八卦亭有石龜兩只,各有一青石碑。一書“開物成霧”,一書“先天精蘊”。伏羲八卦亭前側有一方青石算盤。青石算盤散布算盤子。看上去,既象河圖,又象洛書。但是細細一看,它既不是河圖,又不是洛書。多少年來沒有人能夠揭開其中的奧妙。“石算盤”是伏羲畫卦時的通靈之物。
伏羲八卦亭旁有一棵古柏。人們稱為“八卦柏”。八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相傳是伏羲畫卦泄了天機,害怕天帝知道了搜出八卦來。于是將八卦埋在畫卦臺中央,為了便于查找,又從臺東南角拔了一棵柏樹重新栽上,作為記號。就這樣左一腳,右一腳的夯實土。結果成了現在的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的樣子。“八卦柏”是不是與伏羲的“八卦陣”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里講作為《易》的基礎的八卦是史前時期的伏羲所創,這個說法是否成立,過去的易學家都照著講,沒有提出什么懷疑。但是,到了近代以來,人們才漸漸對此表示疑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關《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時的筮數。筮數是一連串的數字,有的是三個數字,有的是六個數字,這些數字可以按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轉譯為《易》卦。
例如“一一六八八一”,便是下震上巽的《益》卦。《易》卦源于筮數。已知的筮數實例以殷墟出土的幾件為最早,有的應用于器物,如陶器、石器、鑄銅用的陶范等,有些見于甲骨,時代都不早于殷墟中期,即殷王武乙、文丁時。在陜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遺存中筮數的例子大為增多,說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廣泛地運用筮法,而且這種筮法已經比較復雜成熟。
顧頡剛在1929年撰《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推定《周易》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此說精確不磨,為學者所遵信。以此見之,《易》卦不可能為伏羲所畫,伏羲畫卦僅是一種傳說,況且伏羲僅是一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歷史上是否實有此人還是一個問題。
但是,“伏羲畫卦”的傳說卻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曾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可見起碼在秦漢間伏羲畫卦的傳說就已盛行。那么“伏羲畫卦”的傳說是如何產生的?從伏羲到《易》卦,這其中包含著什么樣的文化意蘊?本文試圖從神話學的角度討論之。
1、作為創世神的伏羲
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系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寫法不同,皆為同音相轉。《路史·后紀一》云:“伏、慮,羲、戲,字義皆同,史傳或謂服牛乘馬,因號伏犧,取犧牲以充庖廚因號庖犧最為鄙妄。按莊周等古書皆作慮戲,無作犠者。且伏羲古或用戲,而牛之字未有用戲者,況伏豈得為服,御字乎?故《世紀》云:‘后世音繆,或謂伏犠或作慮犠,皆失其旨’。”他在這里認為本來的寫法應是“伏羲”,其它各種寫法均是后世妄改。?
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相對于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于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十馀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設譬,借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于伏羲的記載有5處,名號有三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后不統一;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后,或在其前。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漢書·律歷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晉代皇甫謐所著專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紀》,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功業卓勛,伏羲被推為中華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因而,伏羲的產生,是人們歷史意識不斷豐富的結果,借用顧頡剛的話,伏羲及其赫赫功業,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層累”地造成的。
事實上,伏羲首先是一個神話人物,是上古神話中的創世神祇。
近人對于伏羲最權威的考論是前輩學者聞一多所著《伏羲考》,聞一多此文前半部分從傳世文獻中搜集了大量龍蛇記載,加上當時已發現的漢代畫像磚石,證明伏羲為龍圖騰;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則西南少數民族關于伏羲女媧在洪水過后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和民俗資料,并加以語音訓詁,證明伏羲即為盤古,是南方苗蠻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個多世紀中被廣泛征引,已為不易之論。
董楚平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發表《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鉤沉》一文,通過對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的解讀,為聞一多的立論提供了新的證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出土于1942年,據1973年對墓藏發掘的報告判斷,墓藏年代為戰國中晚期。楚帛書甲篇是一個完整的創世神話文本,經董楚平解讀,釋文大意是:
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娶女媧,伏羲、女媧二神生了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然,老四叫墨干。一千數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轉規則。后來共工氏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的發現的解讀,給予我們以下認識:其一,它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先秦時期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與現代中國各民族流傳的創世神話相比,它保留著更多史前神話的舊痕和原始思維的特點;其二,它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伏羲的出土文獻記載,證明戰國中晚期已有伏羲傳說;其三,它證明了伏羲創世神的身份。
現代考古發現的大量漢墓壁畫、畫像磚石和民間流傳的洪水過后伏羲、女媧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均是伏羲創世神話的遺存。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連體交尾,圖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手持規矩則是創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媧交尾圖還伴有四神畫像,如《楚帛書甲篇》所言,四神是伏羲、女媧的兒子,是四時的代表,是經營天地的大神。
2、作為宇宙本原、起源觀念的伏羲
在確定了伏羲創世之神的身份后,接下來的問題是,伏羲是如何成為創世神的??
民族學資料表明,創世神話產生與流傳的主要途徑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人類進入早期文明以后,宗教開始思索宇宙起源,思索的結果是產生創世神話。創世神話所思考的宇宙起源和生成的問題,也是人類早期哲學要探索的問題。近年出土并解讀的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展示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生成的原點是“太一”,“太一”即同于《老子》之所謂的“道”。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通“太”,即為“太一”,《呂氏春秋》:“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名,不可為形,強為之名,謂之太一。”
宇宙起源于“太一”,而“太一”本是一種混沌無形的元氣。《淮南子·詮言訓》:“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一。”漢高誘注:“太一,元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元神,應該就是伏羲。“羲”,《說文》釋:“羲,氣也。”“太一”為氣,伏羲也是氣,即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氣。
“太一”形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混沌神話在南方盤古故事中保留完整。《御覽》卷二引《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混沌”與“葫蘆”是對音關系,“混沌”猶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語中轉為“葫蘆”[3]?。“葫蘆”即是“盤古(瓠)”,“盤瓠”、“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對“混沌——葫蘆——盤瓠——盤古——伏羲”轉化演變的路徑,聞一多論列甚詳,此不贅。且楚詩人屈原《九歌》中有“東皇太一”,聞一多釋為伏羲,足可證伏羲乃從原始神話中的創世神和原始哲學觀念的宇宙本原、起源觀念而來。?
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觀念。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對歷史思考和探究越來越深入,這種思考和探究具體說就是對文明事實的一種根源性的說明。對世界起源的探究開始只是一種構想,它首先以神話的形式存在。神話思維是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必經的初期階段,它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而消失在哲學和歷史之中。人們先是追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著想象一個創世之神,再把這個創世之神想象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產生即是這樣一個將神話傳說哲學化、觀念化,又將這一傳說和觀念歷史化的過程。
3、從伏羲到《易》卦
《易·系辭上》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段話可看作《周易》的理論綱領,也是《周易》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
與《太一生水》和《老子》一樣,《周易》認為宇宙生成于“太極”,“太極”即是“太一”。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云‘一生二也’。”高亨則更明確地將“太極”與“一”、“太一”聯系起來:“太極者,宇宙之本體也。宇宙之本體,《老子》名之曰‘一’,《呂氏春秋·大樂篇》名之曰‘太一’,《系辭》名之曰‘太極’。”“兩儀,天地也。”“四象,四時也。四時各有其象,故謂之四象。”
“太極”與“道”、“太一”具有同樣的原初世界宇宙源頭的意味。《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說文》中釋“一”時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混沌之物即元氣,元氣未分的狀態即太極。《淮南子·天文訓》:“宇宙生元氣。”而在《楚帛書甲篇》所記載的創世神話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并且從音訓中我們已看出,混沌即是葫蘆,“羲”即“氣”也,伏羲即是元氣。民間傳說遺存中也說,伏羲乃從葫蘆中所生。
《淮南子·精神訓》所描述的宇宙創生過程與《楚帛書甲篇》頗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對照《楚帛書甲篇》,“二神”當指伏羲、女媧。“太極生兩儀”,兩儀即是陰陽,伏羲、女媧就是陰陽兩儀的代表。從哲學角度上說,是陰陽兩儀;從神話角度上說,是伏羲、女媧二神。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結婚生育四子,才育有萬物,這是陰陽化育萬物的開始。
“兩儀生四象”,關于“四象”,有金木水火說,亦有東西南北說,但從創世神話角度看,應指春夏秋冬四時。《禮記·禮運篇》云:“夫禮,必本于大一,分為天地,轉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用符號表示為“—”、“? ?”,各在其上下加一陰一陽即生為四象,即太陰、少陽,少陰、太陽。少陽表示春天,陽氣逐漸增長;少陰表示秋天,陰氣逐日增長;太陰表示冬天,陰氣至冬至至極;太陽表示夏天,陽氣至夏至至極。用陰陽交互變換,喻季節的變化和循環。
“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物或自然力。《楚帛書甲篇》說,四神以陰陽參化法則開辟天地,造出天蓋,使它運轉,于是星辰升落有序,山陵通暢,并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易·說卦》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種自然力量協調和諧地發生作用,于是陰陽消長,萬物生息。 對照《楚帛書甲篇》和《易·系辭》所描述的宇宙生成過程,我們看到
伏羲(太一)——伏羲、女媧(陰陽二神)——四子(四時)——萬物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在這里,“太極”脫胎于“伏羲”,“兩儀”脫胎于“伏羲”與“女媧”二神,“四象”脫胎于伏羲與女媧所生“四神”,即“四時”。《系辭》對伏羲創世神話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做了更為抽象的概括,兩者的對照具體地展示了從神話到哲學的演進過程。
5、結論
神話是哲學的母親。西方哲學家說,任何神話中的諸神都不過是客觀的或實在地直觀到的哲學理論。人類早期的思維形式總是形象化的,感性的。維柯《新科學》中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在世界各民族從野蠻到文明的進程中發現了原始神話的價值,認為神話思維方式是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必經的初期階段。并認為這種“詩的形而上學”、“詩的智慧”是人類通過感覺和想象能力所達到的認知水平,它雖然同哲學、科學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別,卻又是它們的基礎和來源。
由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直觀性、整體性和語言文字的象形性特征,中國早期哲學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神話思維的特征。中國早期哲學的基本范疇和概念,如“道”、“太極”、“陰陽”、“五行”、“易”等等,無一不是從神話思維的具體形象中抽象出來的。
通過對伏羲創世神話的考察,我們看到,作為歷史人物的伏羲,其實并不存在,他首先是人們想象的產物,源于人們對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在神話中,伏羲是一個開辟混沌,化生萬物的創世神的形象;進入哲學領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為宇宙本源和基始的概念,他導源于“元氣”、“太一”,在《易》中,成為“太極”。創世神話在《易》中被概括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
“伏羲畫卦”傳說被現代易學研究者視為妄說,不為采信。然而,通過對其進行神話學考察,我們可以從伏羲創世神話中找到原始哲學的神話原型,并具體地看到從伏羲創世神話到易卦的演進軌跡。在中國早期哲學產生的過程中,《易》處于神話思維向理論思維、原始思維向哲學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易》關于“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的觀念和對宇宙生成的概括認識是從神話思維的具體表象中抽象出來的,是把神話中的宇宙觀抽象化、邏輯化的結果。
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神農氏。可能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關于炎帝的故事,他曾和黃帝部落聯手,共同擊敗蚩尤。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實際上就是因為古人將炎帝和黃帝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下面就來介紹下關于炎帝的更多信息和背景,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秦始皇,原名叫做嬴政,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等。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210年逝世。嬴政是秦莊襄王與趙姬的兒子,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同時也是首個完成了我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我國第一個將自己稱之為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秦始皇嬴政吧。
女媧是古代神話中的創始女神,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聽說過女媧補天,還有女媧造人的故事。女媧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之高,因為女媧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更是創造華夏民族的神。不過女媧的背景比較復雜,關于她的淵源也有多種說法。
伏羲是我國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伏羲出生在隴西成紀,現今甘肅天水市。天水市位于我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有著“羲皇故里”、“龍城天水”之稱,是我國古代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經過了三皇的努力,中華文明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艱難。伏羲是一位叫做華胥的美麗女子所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創造了八卦,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八卦后來被星象學家用來占卜。他創造歷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等。
大禹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小編也知道,小編聽的比較多的就是大禹治水這個事情,但是其實大禹的事情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更多的,所以如果想要好好了解大禹這個人,下面這個專題大家可以關注關注,有感興趣的網友速度收藏了,一定別錯過了呀!
說到盤古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在上古神話中,正是有了他才有了今天的我們,所以這個盤古是真正的很重要的人,今天我們就以盤古為專題,給大家帶來一系列的盤古相關的問題,看看盤古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人,感興趣的本專題一定別錯過了呀!
說到蚩尤可以說他才是中華文明的先驅者,很多東西都是他給發明的,所以他也是真的聰明厲害,但是很多人都說這個蚩尤不好,但是其實并非如此,那都是小說看多了,真正的蚩尤不知道多厲害呢,而且為中華文明奉獻了太多太多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下面以專題的形式全面的為大家來展現這個蚩尤到底厲害在什么地方吧!
大禹這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小編也知道,小編聽的比較多的就是大禹治水這個事情,但是其實大禹的事情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更多的,所以如果想要好好了解大禹這個人,下面這個專題大家可以關注關注,有感興趣的網友速度收藏了,一定別錯過了呀!
伏羲是我國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伏羲出生在隴西成紀,現今甘肅天水市。天水市位于我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有著“羲皇故里”、“龍城天水”之稱,是我國古代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經過了三皇的努力,中華文明有了很大的進步,不過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艱難。伏羲是一位叫做華胥的美麗女子所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創造了八卦,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八卦后來被星象學家用來占卜。他創造歷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等。
女媧是古代神話中的創始女神,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聽說過女媧補天,還有女媧造人的故事。女媧的地位在古代非常之高,因為女媧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更是創造華夏民族的神。不過女媧的背景比較復雜,關于她的淵源也有多種說法。
涿鹿之戰小編也還是聽說過的,但是具體是個什么情況小編不得而知了,但是這場戰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也一定要看看具體是什么情況,那么這個涿鹿之戰前前后后是怎么發展的,結局又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下面專題內容十分豐富,歡迎評鑒!
2019-12-03阪泉之戰是一場距今4000多年歷史的上古之戰。當時中原各族中,黃帝和炎帝部落最為強大,兩者將戰也是勢在必行,而這場戰役就被稱為阪泉之戰。阪泉之戰算是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統一,所以具有特殊意義,不過這場戰事實在太久遠,更多內容都是以傳說的形式表現。那這次就為大家講講精彩的阪泉之戰,看看最后的贏家究竟是誰。
2019-12-03神農嘗百草是一則古代神話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神農氏是三皇之一,傳說神農長相牛頭人身,為人十分勤勞勇敢,后來被選為部落首領。神農氏因為偶然看見鳥兒銜種,因此聯想到了耕種,從而發明農業,大家才稱他為神農。雖然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故事背后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趣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2019-12-03傳說共工是炎帝后裔,其形人面蛇身朱發,是神話故事中的水神。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被稱為是古代四大神話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共工雖然是水神,但素來和顓頊不合,他們曾爆發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導致共工憤怒撞上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不同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記載,下面就來做個介紹,一起了解下吧。
2019-12-03說到伏羲畫卦這件事情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小編對于這件事情不是太了解,但是問題不大的啊,不了解就要多學學,最近很多人都說了,想知道這個伏羲畫卦的相關故事,不單純的只知道故事,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故事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這個專題就是為大家服務的,速度來收藏分享學習!
2019-12-03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小編的印象就是盤古把混沌的天給劈開了,才有了今后的故事,但是故事不僅僅這么簡單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還有很多小細節的,下面我們就以專題的形式給大家來展現,一次把這個故事看清晨看明白了,速度收藏學習了!
2019-05-07說到女媧補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哈,小編也聽說過,但是只知道女媧就是拿個石頭去補天,其實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其實看一個事情要全部都看啊,所以女媧補天的故事的衍生故事又有哪些呢?本專題就給大家詳細的來介紹介紹了,女媧補天的專題一定要收藏了,趕緊的吧!
2019-11-29女媧造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了,我們這些人兒啊,都是女媧給造出來的,可不是大家想想的那樣造的啊,就是單純的捏人捏出來的,這個就顯得十分的有意思了,我只是單純的知道女媧造人,那么這個女媧造人具體是個什么情況,還有什么其他相關的故事呢?所以本專題就給大家來介紹介紹這些問題了!歡迎收藏!
2019-12-03說到伏羲畫卦這件事情也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小編對于這件事情不是太了解,但是問題不大的啊,不了解就要多學學,最近很多人都說了,想知道這個伏羲畫卦的相關故事,不單純的只知道故事,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故事了,更多的我們也不說了,這個專題就是為大家服務的,速度來收藏分享學習!
2019-12-03傳說共工是炎帝后裔,其形人面蛇身朱發,是神話故事中的水神。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被稱為是古代四大神話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共工雖然是水神,但素來和顓頊不合,他們曾爆發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導致共工憤怒撞上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不同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記載,下面就來做個介紹,一起了解下吧。
2019-12-03